【書摘】給孩子的商業啟蒙
註: 如書名所述,該書是親子向的讀物,這本書還有許多建立在科學知識上的範例,書摘並未全部收錄。
同向為競,相向為爭
「爭」是相向而跑,中間的地盤是有限的,我占得多一點,你就占得少一點,你跑得快,我的地盤就會小,這是把東西歸你或者歸我的邏輯。亦即《5分鐘商學院》裡面提到的「零和博弈」。
在「競」的環境中,雖然看上去有輸贏,但這個輸贏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激勵,在充沛的資源條件下,每個人得到的東西都會多很多。
我們應該多參與「同向為競」的遊戲,少參與「相向為爭」的遊戲。假設你是圖書館管理員,你應該設計什麼樣的活動呢?
小米想了一會兒說:比誰讀的書多。
我說:非常好,因為圖書對班上同學來說是資源充沛,看不完的。雖然最後每個人看的書有多有少,但總量是增加的。那什麼樣的遊戲不應該設計呢?
小米說:看誰第一個搶到好書的遊戲,我拿到了,別人就拿不到,這就沒意思了。
我說:是的。所以,不僅是在學校,未來工作之後,也要多參與「同向為競」的遊戲,少參與「相向為爭」的遊戲。
因為「同向為競」背後,代表的是一種對資源充沛的信仰,不斷努力去獲得的積極心態;而「相向為爭」代表的是一種對資源匱乏的信仰,永遠在零和遊戲之下的博弈心態。
股權和債權
股權就是,我願意和你共擔更大的風險,像是公眾號根本賺不到錢的風險;同時,我也要跟你共用「可能的」收益,一旦公眾號賺到錢了,你要按股份比例分紅給我。
我說:那這750元,就當作債權吧。債權就是這750元是我借給你的。可是你不給我分紅,我憑什麼要借錢給你,萬一你不還怎麼辦?這風險是很大的,對吧?
所以,你想要我借錢,就得給我一些東西做抵押。例如把某個玩具抵押在我這兒,萬一你還不起這750元,玩具就歸我了。
風險和收益永遠是對等的,選擇股權或者債權,其實就是在決定:要在更大的風險下獲得更大的收益,還是在更低的風險下獲得更低的收益。
期望值和風險均攤
有兩個按鈕,左邊的按鈕按下去,你能獲得100萬元,而右邊的按鈕按下去,有50%的機率什麼都沒有,50%的機率獲得一億元。你會按哪個?
當時才小學三年級的小米,沒有學過「期望值」的概念,於是我問他:假如現在有A、B兩個選項,如果選A,你能立刻拿到100元,而選B的話,有一半的可能是什麼都拿不到,另外一半的可能是得到1,000元。你會選哪個?
這是「期望值」,我補充道,期望值是一個數學概念,意思是每個選項都有它的價值。
我問:那你知道A選項價值多少嗎?他答:100元。
我又問:那B選項價值多少?他答:500元。
我很驚訝地問:那你知道這是怎麼算出來的嗎?
小米說:是1,000元的一半,對嗎?
我說:對。不過嚴格來說,用期望值邏輯去解釋的話,是這麼算的:50%×0+50%×1,000=500(元),所以B選項價值500元。
如果把這件事情做50次、100次、1,000次,那你應該堅定不移地選B,B選項符合期望值背後隱藏的思維模式 ── 機率思維,就算有一次拿到0元也沒關係,因為你知道下一次有可能拿到1,000元,兩次平均下來就是500元。
這樣,B選項兩次累積得到的總數,有可能比A選項要多。
只要堅持做期望值大的事情,就是對的。
我接著說:但是,如果只能選一次,你會選哪個?
只能選擇一次,那麼選B意味著要嘛什麼都沒有,要嘛得到1,000元;而選A的話,能夠穩穩地得到100元。
小米說:我記得羅胖說過,要把這個風險賣掉。
我說:對,應該把風險賣掉,賣給誰呢?賣給能把同樣的事做1,000次、10,000次的人。當我們把它出售時,就相當於把這個期望值是500元的機會,賣給能均攤風險的「大池子」。那麼你準備賣他多少錢?
小米想了想說:那就賣250元吧。
我覺得還是蠻公允的。這個機會值500元,我沒有風險承擔能力,你有風險承擔能力,那我們倆合作,一人一半。
我說:對,如果你以250元賣給他,對他來說有沒有賺呢?其實是有的,因為他的期望是500元,可是他只花了250元,就買到了這個期望。對你來說也賺了,因為如果你選擇A,最終只能得到100元;選擇B,就擁有了250元,所以你們都賺錢了。
這就是我想跟你說的重點:一是期望值,二是風險均攤。要在這個邏輯下思考問題:做一件事,做的次數越多,越要堅持做期望值大的事情;次數越少,越要懂得分攤風險。
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
什麼是必要條件呢?我給他解釋:有左邊的東西,不一定會產生右邊的東西;但是沒有左邊的東西,就一定沒有右邊的東西,這就叫作必要條件。
我說:你做一件事情時,可以試一試反過來會怎麼樣。燃燒這件事情能推出來有氧氣嗎?
小米沒想到我會這麼問,思考了一下說:有氧氣是燃燒的必要條件。反過來說,燃燒就是氧氣的充分條件,一看到燃燒,就必然有氧氣。這麼一說,立刻打通了他的認知,原來必要條件倒過來就是充分條件。
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,小米記住了這個有點像繞口令的句型:
只要……,就會……,這是充分條件;
只有……,才能……,就是必要條件。
充分條件,是有左邊就必然能推出右邊;
必要條件,是有左邊不一定能推出右邊,但沒有左邊就一定推不出右邊。
雞蛋效應
我們對某一事物付出的努力,不僅替事物本身帶來變化,也改變自己對這一事物的評價,付出的勞動越多,產生的依戀越深。
如果你能讓顧客有參與感,像賣果凍的時候,除了給顧客一杯果凍,還給他一份果凍配料,就會產生雞蛋效應,這種參與感也會提高顧客對你的好感度。
價格
一件商品貴或便宜,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。成本、供需關係、效率、資訊,這四個因素匯聚在一起,最終影響了價格。
高效率降低了價格 — — 同樣的需求,同樣的生產成本,營運效率不同,價格就會不同。
資訊不對稱。當資訊不對稱的時候,就會產生生產者剩餘和消費者剩餘。
什麼意思?你的心理價位和賣家的成本之間,是存在一定空間的。假如商品的進貨價是5元,你願意花20元買它。對賣家來說,20元可以賣,理論上6元他也願意賣。最後以什麼價格賣出,就看你們倆討價還價的能力。
系統化思維 — — 幾支蠟燭能燒開一鍋水
什麼是「系統化思維」?像我們剛才談到的蠟燭可以加熱一小杯水,那麼,用一支蠟燭可不可以燒開一鍋水呢?小米說,可能不行。我說,如果我用足夠長的時間來燒,燒很久很久,那行不行呢?小米說,不行。我問為什麼,小米想了想說,因為加熱的時候,水同時也在蒸發,蒸發會把熱量帶走。
我說:你能想到這一點,非常好。加熱的過程,其實是能量的輸入,但很多人容易忽視一件事情,就是加熱的同時還伴隨著能量的損失,也可以說是能量的輸出。水到底能不能燒開這件事,取決於什麼呢 ?
小米說:取決於能量輸入的速度是否大於能量輸出的速度。如果輸入大於輸出,那麼只要花足夠長的時間,是能夠把這鍋水燒開的。所需要花的時間,就是燒開這鍋水所需要的總能量,除以輸入減去輸出的差值。
我說:非常好,你已經開始有一點系統性思維了。一個系統,有輸入,有輸出,是一個閉環。平時不用蠟燭來燒水,是因為蠟燭的輸入能量無法抵消輸出能量。那麼,為什麼用瓦斯爐可以輕而易舉地燒開一鍋水呢?
小米回答:因為瓦斯爐火大,它有很多火苗。
小米想了想說:還有第二點,瓦斯燃燒的速度快。
我說:你能想到這一點,特別棒。你看,瓦斯爐上有個旋鈕,調節大火和小火,這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調節瓦斯供給的速度,其供給得越多,傳輸能量的速度就越快。
還有沒有第三個因素呢?
小米想了想說:火焰的溫度可能也不一樣。
我說:太好了,你還能想到這一點。那麼蠟燭的外焰溫度是多少呢?
正好我們最近討論過燃燒的溫度,小米還記得,於是回答說:蠟燭的外焰溫度是攝氏500度,瓦斯的外焰溫度是攝氏1,300~1,400度。所以,燃燒的溫度是遠遠高於蠟燭的。
我說:小米你看,所謂「火大」這件事,是由三個因素決定的:第一是火苗的數量,第二是可燃物供給的速度,第三是外焰的溫度。這三個因素共同作用,決定了同樣加熱一鍋水,瓦斯輸入能量的速度,遠遠大於一根蠟燭輸入能量的速度。
在思考加熱水這件事的時候,你的腦海中應該建構一個體系,包括能量輸入的方式、耗散的方式,以及它們之間輸入、輸出的關係和過程。這就叫作「系統化思維」。
應該如何去培養系統化思維?
首先要有很廣的知識面。你可以從各種管道獲得知識,如多讀書、看電視、聽節目或者跟別人聊天。我自己收穫最大的還是一些音頻節目(也可以稱為網路廣播),像《原來是這樣》《科學有故事》《卓老闆聊科技》等等。
運籌學
爸爸在國中時,學到了一篇由數學家華羅庚先生寫的課文〈統籌方法〉,這是一篇關於演算法、運籌學的文章。
運籌學研究的本質就是優化。最簡單的優化方式,就是透過改變排列組合順序,讓同樣的資源產生更多有效的結果,同樣的行動有更高的效率。
所有學科的底層邏輯都是相通的,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「運籌學」和「經濟學」,本質都是「優化」。
思維訓練
我們這次旅行去了祕魯,這個國家有個非常重要的文明,就是印加文明。印加文明很特別,一直都沒有文字,只有語言,也就是說,人們只會說話,不會寫字。那麼,到底什麼叫文字,什麼叫語言,兩者有什麼區別呢?
語言是有特定意義的聲音,而文字是有特定意義的符號。
— — 真的是這樣嗎?你們有沒有見過手語?聾啞人士之間是透過手勢來溝通的,那麼手勢是語言還是文字呢?
他們想了半天,達成共識:手勢應該是語言。
— — 很好,但你們剛才說了,語言是有特定意義的聲音,那麼問題來了,手勢是聲音嗎?再想想看,手勢是一種特定的語言,不是透過聲音,而是透過視覺訊號來傳遞的。還有什麼語言是透過視覺訊號傳遞的呢?
他們撓頭想了半天,說:旗語。(其他視覺訊號的例子還有燈光和狼煙)
他們剛才定義「語言」這個概念的時候,只想到了「聲音」這個內涵,但我說的「手語」這個外延,明顯沒有包含在「聲音」這個內涵裡。
兩個小朋友越討論越覺得有意思,最後他們又達成了一個共識:語言是兩個人用來即時溝通的工具,見面就能聊;文字是可以跨越時間傳播的。所以他們給語言和文字重新下了一個定義:語言是跨越空間的,文字是跨越時間的。
語言是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,而文字是從一段時間到另一段時間。
我對他們說:非常好。但是,這種方式不叫定義,而是詮釋。詮釋的意思是解釋概念,如語言和文字可以做什麼。它其實講的是作用。如果給一個概念下定義的話,應該講明白它包含的內涵。你們覺得應該如何表達語言和文字的內涵呢?
兩位小朋友想了半天說:語言是一種同步傳遞訊息的工具,而文字是非同步傳遞訊息的工具。
小米正在學程式設計。我覺得學程式設計特別重要,並且建議所有家長,讓孩子從幼稚園(最晚小學)就開始學習圍棋和程式設計。
學圍棋,可以訓練面對未來的博弈思維,這是一種加上時間軸的戰略思考能力;學程式設計,可以訓練搭建系統架構的能力,這是一種基於信仰規律的系統思考能力。